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發生頻繁,尤其2025年可能因地殼活動進一步加劇,發生大地震的風險不容忽視。為了減少損失,確保自身及家人的安全,我們需要提前準備、提高警覺。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根據「臺灣地震模型(TEM)研究團隊」的研究,未來50年內,臺灣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高達99%,規模7.0以上地震的機率為54%。

此外,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指出,東部外海的海溝型地震具有「百年周期」,預計在2025年前後可能發生規模8級以上的地震。

地震發生前,科學家觀察到一些生物行為和自然現象可能作為前兆,但這些現象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尚未被完全證實。以下是常見的觀察:

生物行為異常:

動物行為改變:有報導指出,地震前動物可能表現出異常行為,如狗吠叫、貓躲藏、鳥類群飛等。例如,1975年中國海城地震前,當地狗隻出現異常行為,促使政府撤離居民,成功避開災難。然而,這些行為可能受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尚無法作為可靠的地震預測依據。


自然現象異常:

地下水變化:地震前,地下水位或水質可能發生異常變化,如水位上升或下降、氡氣濃度增加等。在1999年921集集地震前,車籠埔斷層附近的地下水井出現明顯的水位變化。

地殼形變:地震前,地表可能出現微小的形變,透過GPS或地面測量可檢測到。例如,日本學者坪川家恒曾提出地殼異常變形的持續天數與下一個可能發生的地震規模之間的經驗公式。

電磁場異常:地震前,地磁場或電場可能出現異常變化。中央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在美濃大地震前,觀測到震央周圍數個測站出現異常的電訊號。

電離層變化:地震前,電離層的電子濃度可能發生異常變化。在921集集大地震前三天,臺灣上空的電離層濃度相較於前15天的中位數有降低的趨勢。

雖然這些現象可能與地震有關,但目前科學界尚無法以此作為精確的地震預測工具。因此,了解並關注這些現象有助於提高防災意識,但不應過度依賴。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地區:

此外,臺北盆地的地質特性可能放大地震波,增加災害風險。

雖然目前無法精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了解各地區的地震風險,有助於加強防災準備,減少潛在損失。

地震前的預防

  1. 居家安全檢查與加固
    • 檢查房屋結構是否安全,必要時進行加固。
    • 將重物固定在牆上,例如書架、電視等家具,避免在地震中倒塌傷人。
    • 避免在高處放置重物,確保物品存放穩固。
    • 檢查瓦斯管線、電線是否老舊或有損壞,避免地震引發火災。
  2. 備妥緊急物資
    • 緊急救援包:包含水、食物、手電筒、電池、收音機、哨子、急救藥品、口罩和必要的個人藥物。
    • 隨身文件袋:存放身份證、戶口名簿、保險單據及現金。
    • 其他工具:多功能刀具、保暖毯、火柴或打火機。
  3. 制定應變計畫
    • 制定家庭緊急集合地點和聯絡方式。
    • 熟悉家中緊急逃生路線,並確保出口暢通。
    • 確保每位家庭成員都了解如何關閉瓦斯、電源和水源。
  4. 參與防災訓練
    • 參加社區或學校的防災演練,熟悉地震應變流程。
    • 學習基本急救技能,如CPR和傷口處理。
  5. 意外險通常會賠付因地震引起的傷害。意外險的保障範圍涵蓋「外來、突發、非疾病」的事故,地震屬於外來且突發的事件,因此因地震導致的意外傷害,通常在意外險的保障範圍內。

此外,有些保險公司針對地震意外提供額外的保障,例如「地震意外身故增額保險金」或「地震意外失能增額保險金」,在地震導致身故或失能時,會給付額外的保險金。

然而,保險商品的保障內容可能因公司和產品而異,建議您在投保前詳細閱讀保單條款,或直接向保險公司或專業保險經紀人諮詢,以確保所購買的保險符合您的需求。

預防可能發生的大地震,個人在金融準備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確保在災後仍具備足夠的資金應對生活需求和重建工作:

  1. 增加緊急備用金
    建議準備 至少3-6個月的生活開銷作為緊急備用金,將其放置於流動性高且風險低的存款或貨幣市場基金中。若居住在地震高風險區域,可考慮將備用金提高至 9-12個月的生活費。
  2. 檢視和更新保險
    房屋保險與地震險:檢查是否已購買涵蓋地震災害的保險,特別是住宅地震險,確保能補償結構損壞、財產損失等。

    人身保險:確保健康險與意外險的保額足夠,涵蓋醫療費用及可能的收入損失。
    車險:若車輛停放於高風險區,確認保險是否涵蓋地震引起的損壞。
  3. 多元分散資產
    避免資產過度集中於單一形式:分散於現金、存款、黃金、基金等不同形式,降低因銀行系統中斷或資產價值波動帶來的影響。
    選擇安全儲存方式:如有實體現金或黃金,保存在耐災害的保險箱內。
  4. 儲備實物與基本物資
    準備 至少3天到1週的現金,儲備在容易取用的地方(小面額紙幣與零錢)。
    確保備用品如飲用水、食物、手電筒、行動電源等充足,以備災後金融機構短暫停擺。
  5. 評估收入來源與職業風險
    檢查職業穩定性:若工作可能因災後中斷,考慮建立副業或多元收入來源。
    確保電子支付與交易靈活性:災後可能無法使用銀行卡,提前熟悉現金與電子支付的應用方式。
  6. 減少負債風險
    優先償還高利率債務,如信用卡與消費性貸款,以降低地震後收入中斷帶來的壓力。
    若有房貸,考慮與銀行協商額外的災害保護條款(如延期還款)。
  7. 與家人制定財務計畫
    明確分工:如家中有多名經濟支柱,可分擔儲備任務。
    共同檢查所有帳戶、保險和資產文件,確保每個家庭成員都知道如何使用。
  8. 數位化與備份重要文件
    掃描並儲存重要財務文件(如保單、房契、銀行帳戶資訊)到雲端或防災硬碟,便於地震後快速取用。

    透過以上方式,能在地震前穩健地提升財務韌性,減少災後重建和生活的壓力。

分享這篇文章的網址這篇文章的網址(可分享到FB、LINE):

用LINE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