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itzer Prize 普立茲獎 與 電影 [ 驚爆焦點 Spotlight ]
美國最權威的新聞獎「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今年將最大獎「公共服務獎」
(PUBLIC SERVICE) 頒給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以東南亞海鮮奴工血淚的系列報導,美聯社的「海鮮奴工」(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報導揭露東南亞海鮮業的血汗內幕,協助2,000名遭奴役的勞工獲釋,獲得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公共服務獎素有普立茲獎首獎之譽,有別於其他獎項,只頒給新聞機構,獎品是金牌。
相較於現在媒體常出現一些較為"生活化"的新聞,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總編輯凱瑟琳.卡洛爾讚揚旗下記者「為無助的人們發聲,運用我們這個行業的利器告知世界,偶爾撥亂反正。」
同樣的, 《 驚爆焦點 Spotlight 》 這部以2003年普立茲公眾服務獎為主題的電影,敘述《波士頓環球報》的Spotlight 小組,揭發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醜聞,《 驚爆焦點 Spotlight 》獲2016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由湯瑪士麥卡錫導演,馬克魯法洛、米高基頓及瑞秋麥亞當斯主演。
《紐約每日新聞》報導,梵蒂岡駐聯合國大使在2014年,首度提供神父性侵案件的官方數據;在2004年至2014年間,教廷獲報的高可性度性侵案高達3400起。10年間有848位神父因性侵被解除神職,但有2572位神父雖犯下滔天大罪,卻僅獲終身懺悔、祈禱,或其他較輕的處分。(此段新聞來源: http://goo.gl/T6HiGj )
《波士頓環球報》創刊至今已有137年歷史,曾獲得20項普立茲獎,其多項報導為人稱道,讀者群以社會精英及知識分子為主。《波士頓環球報》最近幾年因為廣告業務下滑及網絡時代的讀者不再訂報,《波士頓環球報》的業務萎縮,而且報社的市場價值大幅縮水,如同現今許多平面媒體的處境類似。
《 驚爆焦點 Spotlight 》以平鋪直敘的沉穩敘述,沒有太多的主觀引導,以人物演員為個性主體的呈現,劇中角色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與態度,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方式;Spotlight 小組的成員在長官與報社的支持下,花費數月的時間埋頭調查,甚至打官司以獲取被封存的資料,這樣的報導方式,在現今網路時代以求快求方便的媒體作風有很大的不同,更讓非新聞工作者的我們,感受到他們那股想要報導真實與撥亂反正的決心。
對於一個被默許的龐大體制,或是一個公司裡已經形塑多年的文化,想要在那樣的風氣中做出破壞默契的事情,都是很不容易的!《 驚爆焦點 Spotlight 》挑戰的是一個官官相護,互相依存包庇的宗教體制,這龐大的系統默許在陰暗的角落所發生的一些事情,詭異的把事情合理化;Spotlight 小組的每位成員,不用擔憂每天的報導配額,不用管收視率與閱讀率,他們專注在某一個主題,甚或是自己挑選的主題來發展,也因為有這樣的環境與高層的支持,Spotlight 可以無後顧之憂的進行調查。
馬克魯法洛飾演的麥可,是一個非常投入工作並且衝勁十足的記者,他可以進行第一線的調查或與難纏的律師互動!當他在法院想要調閱被彌封的檔案時,負責的法官問他:出版這種紀錄的編輯責任何在? 麥可反問法官:那不報導這種紀錄的編輯責任又何在?這個社會每人都扮演著一種角色,麥可的角色充滿了自覺,他們在工作中發揮了這樣的價值觀,因此可以奮力不懈;新聞出版了之後,大量的電話湧入《波士頓環球報》Spotlight 小組,大眾打破了沉默,《波士頓環球報》Spotlight 小組後續仍報導了數百件相關的新聞事件,如同Spotlight 小組的主管羅比所說:我們要揭發的是這整個體系與共惡集團的完整報導,而非單一神職人員的偏差行為!
我想,也因為有如此高度的視野,才會有如此完整的真相!更呼應了2016年「普立茲獎」「公共服務獎」的得獎主題一樣:美聯社的「海鮮奴工」(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報導揭發的是整個上下游生態體系的偏差行為,揭露東南亞以奴工生產供應美國超市和餐館的海鮮,此報導讓二千二百名血汗漁工獲得自由,也讓我們瞭解到自己平時的消費品竟是用這樣的手段獲取。
這篇文章的網址(可分享到FB、LINE):
用LINE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