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前往金山, 怎能不進法鼓山 !
從台北來時的路上, 海岸美景 美不勝收:

海岸美景

海岸美景

海岸美景

海岸美景

國光號1815 可直達法鼓山園區, 遊覽車平台 (下車處):

法鼓山 下車處 - 遊覽車平台

法鼓山 下車處 – 遊覽車平台

即將進入 祈願觀音殿 (位於第二大樓三樓)

即將進入 祈願觀音殿 (位於第二大樓三樓)

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 , 室內不可照相

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 , 室內不可照相

位於第二大樓三樓的祈願觀音像,雖屬新塑新鑄,由於此原即是開山觀音供奉之處,加上開光之後,來到山上的信眾無不對之虔誠禮拜、許願求願,乞求大悲咒水;終年有人在此持誦〈大悲咒〉、念觀音聖號,朝禮供養。所以已是「千處祈求千處靈,萬人祈求萬人應」的一尊聖像。同時,祈願觀音殿的由內而外,共有三方匾額:分別是黃篤生居士寫的「入流亡所」、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和聖嚴法師寫的「觀世自在」;三者都是根據大乘經典所介紹的觀音菩薩功德。
(引用自法鼓山官網) (室內不可照相)

 

祈願觀音殿 (位於第二大樓三樓) , 面海修行, 慈悲為懷

祈願觀音殿 (位於第二大樓三樓) , 面海修行, 慈悲為懷

遠眺 法華鐘鐘樓

遠眺 法華鐘鐘樓

樸素典雅, 饒富詩意

樸素典雅, 饒富詩意

第一大樓六樓的大殿,是法鼓山的精神中心,氣勢雄偉而素樸典雅,高十六公尺

第一大樓六樓的大殿,是法鼓山的精神中心,氣勢雄偉而素樸典雅,高十六公尺

第一大樓六樓的大殿,是法鼓山的精神中心,氣勢雄偉而素樸典雅,高十六公尺

第一大樓六樓的大殿,是法鼓山的精神中心,氣勢雄偉而素樸典雅,高十六公尺

大殿供奉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中尊)、西方阿彌陀佛(左尊)、東方藥師佛(右尊) - 室內無法近距拍照

大殿供奉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中尊)、西方阿彌陀佛(左尊)、東方藥師佛(右尊) –  室內無法近距拍照

大殿是法鼓山的精神中樞,規畫有大殿、引禮室、香燈準備室,大殿中設有佛龕、講台,佛像左右兩側有裝藏小佛像的千組光明燈,而佛龕及光明燈的設計,更是以石窟的概念為雛形。正門上方掛有「本來面目」匾。

大殿供奉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中尊)、西方阿彌陀佛(左尊)、東方藥師佛(右尊)。釋迦牟尼佛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持定印;藥師佛右手持「與願印」,左手維持定印;阿彌陀佛雙手結「法界定印」,不同手印代表佛的悲願和德行。

殿中的三寶佛採中國隋唐石窟的造像藝術,巧妙運用現代手法,融合台灣本土特色;其線條流暢,佛面圓滿,面容慈祥,尤其是寬廣的雙肩和結實的胸膛、穩重的結跏趺坐,無論在面貌或姿態上,在在都展現了恢弘、莊嚴的氣勢。三寶佛材質採用青銅,一者可避免金山地區天候潮濕的影響,再者具有古樸氣息,與法鼓山的建築特色相互輝映。而佛座下的須彌座,在聖嚴師父的指示下,是由直線構成的方形寶座,造型簡單,襯托出大佛後方舟形光背的穩重大氣,同時蘊涵著一股震撼力量。
(引用自法鼓山官網) (室內不可照相)

開山觀音

開山觀音

進入 開山觀音 高台區, 請保持安靜並默念法號, 現場有指示牌指引.

法鼓山最早的一尊觀音像,圓滿了當年持誦〈大悲咒〉覓道場的因緣,見證了法鼓山篳路藍縷的創建歷程,如今安置於園區最高處,恆長以手持楊柳枝,遍灑甘露,關照著法鼓山、護佑著芸芸眾生。
開山觀音,最早是玻璃纖維材質,安置於原先的觀音殿室內。為了感念法鼓山是一處觀音道場,而聖嚴法師自己是修的觀音法門,因此將此觀音像改稱為「開山觀音」,並翻製成銅像。此像含基座共有五公尺高,重二‧八噸,目前安座於大殿後方的山丘平台上。開山觀音的位置,在全山來講相當特別,這裡正是法鼓山園區的正中心點。
(引用自法鼓山官網)

遠眺第一大樓與第二大樓

遠眺第一大樓與第二大樓

藥師古佛

藥師古佛

藥師古佛, 承襲了南北朝時期雄厚、樸毅之風格,雙手持禪定印,低眉含笑,跏趺坐於竹篁與水畔間,神態安詳自在,觀者的心境也隨之沉靜下來。山上還有一尊模仿北魏風格的清代石雕佛──藥師古佛,像高三公尺,重十噸。此像是西元二○○○年前後一位信眾送給我們的,今安座於接待大廳對面的右側山坡上。搬運到該處的工程並不容易,有人以為這座石雕巨像原本就在那裡,其實我們來此之前,並無此文化文物。(引用自法鼓山官網)

法鼓山從平地起, 教化人心, 創辦教育 , 我們看到的, 是前人努力打拼的成果, 眼中所呈現的, 是難以言喻的感動, 走一趟法鼓山, 讓身心靈回到本來的初衷, 以本來的面目體會當下 。國光號1815 可直達法鼓山園區。


分享這篇文章的網址這篇文章的網址(可分享到FB、LINE):

用LINE分享給朋友: